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行政長官
林鄭月娥女士
補撕裂 息紛爭•破解困局 改善民生
對《2019-2020施政報告》的意見
在反映對本年度施政報告意見之前,東九龍居民委員會(下稱本會)希望在此表達一些對當前亂局的觀點。
自本年6月開始,反修例示威活動的衝突逐步升級,至今已是一場打砸搶燒、無法無天的失控亂局,事態已引致社會動盪不安,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及民生經濟備受影響,我們感到既是痛心,也感無奈,如亂局持續,數代香港人辛勞打造的東方之珠,將會毀於一旦。
有評論說,這場亂局禍源於特區政府的施政不善;我們明白導致這場亂局的成因頗多,但政府施政不善、無力應對貧富懸殊問題,無疑是當中重要的一環。
香港目前遇到最大的危機是貧富懸殊!根據統計處每5年一次人口普查統計,香港的堅尼系數在2016年的為0.539,貧窮人口高達138萬,粗略計算,每五個香港人就有一個窮人。是香港自70年代開始有這項數據統計以來的最高,更在經濟發展體中超越了美國(0.411)、英國(0.358)、澳洲(0.337)及加拿大(0.322),成為不體面的世界之冠。按照聯合國的指引,堅尼系數0.3以下情況良好,0.4是「警戒線」,0.6以上則有可能引發社會暴亂。按此準則,香港現時出現的亂局境象,絕非無跡可尋!
香港貧窮人口比例高,但富人比例也高,按《全球富豪報告2018》指出,在香港擁有淨資產達2.35億港元的有一萬多人。在世界排名前五名的富豪之都,香港力壓紐約、東京、洛杉磯、巴黎,雄踞榜首。
事實上,香港的貧富懸殊早已盛名於國際,以2016年的貧富懸殊程度也高出於亞洲地區的中國內陸、台灣、日本、韓國及新加坡。2013年,時任特首梁振英先生特別設立了「扶貧委員會」,並委派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以解決貧苦問題,結果六年下來越「扶」越「貧」,香港市民已由在職貧窮演化為隔代貧窮。
造成香港貧富懸殊越演越烈之局,我們認為有兩大主要因素,一是經濟產業過分側重於金融與房地產,引致財富分配與收入不均;另方則是房屋供應不足,公屋輪候冊申請屢創新高,低下階層等候多年都未能獲配公屋上樓,無樓者要捱貴租,有樓者也十之八九淪為樓奴。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2018年5月23日發表的「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18」中指出,市民用於住屋開支佔總開支的比重,由2006年的30.6,上升至2016年的35.8,而公屋輪候冊申請戶亦由106,575急增至284,800(按:2018年已突破30萬新高),可以看到市民為應付住屋開支,須大幅壓縮其他開支令生活質素倒退。在如此情況下,一方面加劇貧富懸殊,另方面亦使市民生活陷於艱辛,無力紓減貧富懸殊的特區政府,自然成為眾矢之的!
在當前的社會動盪亂局之下,閣下這份施政報告便來得十分重要,我們當然不能期求一份施政報告可以解決所有難題,但其施政理念及政策方向卻可顯示特區政府有計劃、有能力去應對當前困局。我們認為施政報告當中必要包涵幾個根本性問題的態度———
(1)必要顯示特區政府有決心,有能力,去息止當前的動盪亂局,修補社會撕裂,讓香港重回正軌;
(2)必要摒棄當前的僵化制度與官僚心態,以整體市民利益為政策依據;
(3)遇有重大政策,必要以持平開放的態度、認真做好廣泛的民意諮詢工作;
(4)制訂政策時,必要摒棄現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陋習,真正發揮為民解困,改善民生的效果;
(5)重申審視政策局的組成架構,我們認為將交通運輸與房屋、醫療與環境衛生組成為兩個決策局並不恰當,因為四者問題各自龐大,為免影響效率及制訂政策能力,以上兩局應該分拆配置;
(6)經歷當前動盪亂局,我們認為公務員隊伍的士氣空前低落,對政府的信任與信心必有動搖,重整團隊精神與重振士氣乃當前急務之一。
對本年度施政報告,本會有以下意見———
(1)為消減貧富懸殊問題及其帶來的影響,應設立專責部門制訂針對性政策;
(2)想方設法尋找土地,增加房屋用地及增加公營房屋供應量,以紓解市民的住屋需要;
(3)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早前政府聲言重推計劃實際只是「散貨尾」的促銷,不能滿足公屋居民購置現住單位的實際需要,也無助解決房屋供應量不足與增加流轉問題;
(4)中小企在這場動盪亂局之中所受的經濟創傷無法估量,政府必要予以支援,包括提供較寛鬆門檻及快速完成審批的貸款,度過難關;
(5)著實研究多元化經濟產業的發展,減少過於依賴金融及房地產業;
(6)優化現行醫療券制度,包括容許夫婦共用金額、延長使用期限、研究醫療券計劃擴及至大灣區經認證的指定醫療機構使用,以及新增兒童可享用的醫療券計劃;
(7)擴大藥物名冊,並將標靶藥納入名冊內;
(8)研究將空置校舍改裝為社福設施,例如兒童託管中心、長者中心、圖書館及自修室;
(9)成立具實際功能的體藝電影文化發展局,制訂及推展體育、藝術、電影及文化活動,又研究提供免稅政策鼓勵商業機構投資發展體藝文化項目;
(10)將現有65歲可享有的福利伸延至60歲,包括2元乘車優惠及醫療券計劃;
(11)為輪候公屋超過三年以上仍未配屋的申請者提供租金津貼;
(12)設立聘請家庭傭工扣稅額;
(13)政府早前對已宣布的向開工不足或失業的人士提供培訓津貼、向學生派發補助津貼等施政報告內容,我們表示歡迎,但在今年的特別情況下,我們認為措施必要加大力度,包括重推水電費補貼、為公屋住戶代繳租金2個月、凍結公共服務收費、各項公共援助金/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傷殘津貼出雙糧、豁免住宅單位差餉四季、退還2018年繳納的50%個人薪俸稅款,上限為5,000元等。
(14)建議善用空置校舍,不限於住宅、青年宿舍,可參考內地孵化基地的設計,工作和居住為一體,提供低門檻,和專業人士支持和幫助,幫助年輕人創業。
此外,我們藉此提出對黃大仙區居民福祉有關的訴求,希望閣下多予積極回應—
(1)據資料顯示,黃大仙區在全港居最貧窮的五區之一,而65歲或以上的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比例是全港18區之冠,故黃大仙區對各項長者服務都甚為殷切,我們要求政府可以增加對本區長者的外展支援服務。
(2)黃大仙區是全港唯一沒有急症室服務的地區,居民遇有意外或急病便需到區外醫院救治,這對區內40多萬居民而言並不公平;我們及黃大仙區議會在十多年前開始,已就區內醫療服務不足問題,透過不同途徑各當局反映擴展聖母醫院的服務,滿以為聖母醫院重建計劃得以落實便可紓解問題,惟願望落空。大磡村發展區將於明年入伙,而慈雲山配水庫搬遷後亦有計劃在此用地發展住宅,屆時全區人口將直迫50萬,區內的醫療服務不足定必更加嚴重,當局對此不能視若無睹。故此,我們重申黃大仙區對醫療服務及24小時急症室的需求,希望當局可以審慎考慮,接納建議。
順頌
台安!
東九龍居民委員會
2019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