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最新消息
社會民生
青年婦女
義工樂齡
會員福利
專題文章
出版刊物
 
  東九龍居民委員會 凝聚居民心 同築社區夢
2350 2445
 
info@eastkowloon.org.hk
 
  會員登入   成為新會員
 
   
東九龍居民委員會

info@eastkowloon.org.hk
電話: 2350 2445
財神摺紙班
更新日期: 2015-12-30
冰皮月餅製作班
更新日期: 2015-08-04
分享
返回


【文章來鴻】香港特區廿年房策展望 - 前任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委員王坤
衣食住行乃民生首本,自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港英政府興建徙置大廈安置災民,通過填海及發展新界,增加大量土地來源,為其後建立新市鎮及發展公營房屋奠定基礎,至97年特區政府成立前,仍有17萬家庭輪候公屋,平均輪候時間超過7年,單身人士輪候更需時9年。

97年特區政府成立,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年建8.5萬房屋單位,其中公營房屋5萬,輪候時間縮至3年及7成自置居所三大目標。其後因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三項承諾只剩下3年上樓目標。至2002年宣佈無限期停售居屋,並將公屋產量由97至2002年,平均年建28800間,縮至年建15000間。
  
第二任特首曾蔭權任內沒繼續開發土地,減少土地供應,沒按照實際需求,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使公屋輪候家庭人數颷升,變相修改三年上樓承諾,以計分制減單身人士,勉勵維持一般家庭三年上樓。
 
第三任特首梁振英,雖將房屋施政列為重中之重,提出建立房屋階梯,恢復居屋供應,長策會提出十年興建46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目標,但由於土地短缺,改劃土地亦遭重重阻力,任內公私營房屋並無大幅增加,私人樓價在辣招下仍節節上升,公屋及居屋供應,遠未達28000間的年建目標,輪候冊超過28萬家庭,輪候時間嚴重偏離至4.7年,45歲以下單身人士上樓無望。

前事不忘舊事之師,第五任特首林鄭月娥即將走馬上任,房屋施政關鍵是在短、中、長期能增加房屋供應,成敗亦涉及土地保證。林鄭政綱提出以置業階梯為主導,實有離地之處,照顧最低收入家庭需要,應從出租公屋開始,亦有中產家庭以租住,解決住屋需要。房委會應恢復「租者置其屋計劃」,鼓勵公屋家庭選擇購買居屋或「綠置居」外,多一個負擔得起的置業選擇。

林鄭為解決租盤不足,釋放現有未補價居屋出租資源,涉及修例及複雜細節,應交由房署監管推行,而不是交予任何志願機構。未補地價出租居屋單位若成合法,亦可解決居屋租盤的「灰色市場」,亦會引致「灰色市場」租金上升,但長遠增加供應,反可平抑私樓租金。

林鄭提出「港人首置上車盤」,但售價較居屋貴。構思應防止「拆東牆,補西牆」,減少公屋土地。若與私人發展商合作,亦要防止售價過高難以負擔,吸收「港人港地」之教訓。

林鄭提出不排除在《長遠房屋策略》中26萬建屋目標基礎上,增加公屋的數量。實際上「長策」建屋目標,由於土地短缺,積重難返,估計她上任頭3年,亦難實現年建2.8萬公營房屋,亦未能回復3年上樓目標。

新特首房屋施政,應有破斧沉舟的決心,打破五年為限思維,除積極進行現有各項增加土地來源的計劃,積極進行填海計劃,是長遠解決大批土地來源的方法,過去的填海計劃亦使香港增加了7%的土地面積,從而發展新市鎮及工商業。郊野公園用地佔香港八成面積,應開發其邊陲5%土地,改為房屋用地。若實踐以上開發計劃,香港未來數十年的建屋用地就有充足來源及保證。

建立向上流動的房屋階梯,應隨著香港的經濟發展,而逐步鼓勵及資助市民置業,亦應立即檢討無效的雙軌制變單軌制的「富戶政策」,加強鼓勵措施,促進公屋的流動性,避免擾民政策。
 
Top  
返回  
下一則
                 



東九龍居民委員會

info@eastkowloon.org.hk
電話: 2350 2445
第33屆會員大會第二次會議
更新日期: 2017-06-06
重要報告
聯絡方法
©Copyright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使用條款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