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九龍”於1957年創立(初名「九龍十三鄉委員會」,1986年始易名為「東九龍居民委員會」)至今,經歷五十個年頭,這半個世紀的時間,既像是海角天涯般遙不可及,又似如白駒過隙的彈指即過;在本會的發展歷程當中,既陪伴了黃大仙區滄海桑田的轉變,更見證了香港飛躍為亞洲四小龍、國際大都會的急劇發展,本會的每一個足印,均充滿著時代義意。
五十週年創會金禧紀念,令我感觸良多,因為今年是我參加東九龍大家庭廿八周年,我最寶貴的青春歲月就在東九龍度過,這廿八年社區工作生涯使我人生過得更有義意、更充實、更豐盛。
1978年我加入本會時(即前十三鄉委員會),最初僅在下午公餘時間於會內擔任「地區工作人員」(即如今天的社區幹事或義工),負責聯絡會員、收會費、售賣旅行票、代表會方探望患病會員、送福壽金、協助「康樂宣傳部」籌辦青年興趣班組等一般會務;這些工作今天看來當然異常普通,但以當時七十年代時的簡單生活而言,這些義務工作的參與,已是「潮」氣十足。加入本會的大家庭後,在包括誠叔(陳志誠)、何仔(何其強)及池叔(胡池輝)等多位前輩的啟迪及薰陶下,使我對本會之服務宗旨、居民權益之維護、以及地區事務之關注,有進一步的認識。經過工作的實踐體驗,使我認識了更多社會事物,擴闊了我的社區生活圈子,逐步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並體會到服務社區的實際意義,因而奠定了我繼續服務社群、貢獻社會的決心,亦因此令我與”東九龍”結下數十載的不解之緣。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參與社區的朋友都知道,居民團體絕不易為,缺人缺錢已是居民團體的先天性通病,資源缺乏令寸步難行,活躍程度低者則自我淘汰,縱然活躍力強的團體也是舉步維艱。東九龍有今天的成績,雖則令人稱羡,惟在其風光肯後,也有著崎嶇不平的道路。七十至八十年代中,殖民地政府的教育政策均是刻意忽略公民愛國教育,令香港市民對國家印象模糊,加上少部份別有用心的人對「愛國愛港」人士標籤抹黑,令香港市民對「愛國愛港」的團體及人士,因誤解而產生偏見,加上政府部門對「愛國愛港」團體的無視及冷漠,使這些團體在開展地區民生工作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及阻撓,可謂雪上加霜。本會作為「愛國愛港」團體中堅分子之一,自然也難以獨善其身。雖然偏見猶在,但我認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愛國愛港」者本著為民服務,造福社會的決心,絕不會因面對困難而退縮,更不會因小小挫折而放棄「愛國愛港」的堅持。我們堅信德道多助、失道寡助,真理一定能夠站在正義的一方。
立足本區.關心社會.參與社區.服務社群
在八十年代末,隨著時代轉變及地方行政的推動,代議政制的發展乃至回歸前,民意代表、團體的呼聲,才開始逐步得以認受,而本會的發展步伐也緊隨時局變動進入轉型階段,特別是八三年總辦事處遷往新蒲崗及八六年易名東九龍居民委員會後,確立我會立足本區,關心社會,參與社區,服務社群的理念及路向,逐步展現居民團體之功能發揮及發展路向的新領域,會務工作由過往只關心會員福利、鄉村遷拆、旅行蛇宴等事務,逐步擴展至整體社會民生事務及社區參與,致力維護居民權益等,並加強開拓佔黃大仙區百分之八十五公共屋?的基層群眾工作,通過包括慈雲山、橫頭磡、東頭?、黃大仙上下?先後重建;加上彩雲?、富山?、竹園?及多個居屋苑等相繼落成入伙,對我會扎根基層,發展會員,培養社區人才帶來一定有利條件。為了加強區內居民的歸屬感、參與感,在八八年開始,於各地區建立規模較細,但具一定代表性的屋?居民團體,並由當區地區人士擔任主席秘書等主要職務,通過旅遊班組等活動,吸納更多區內居民參加,而會員則以女性及中年的坊眾參予較多。1988年區議會選舉,我會現任副主席林文輝能夠取得議席,重要因素就是當年成立居民組織"黃大仙居民促進會”通過舉辦活動,發展會員,凝聚社區力量,打造民意基礎,因而取勝,當選議員。及後,秘書長簡志豪、副主席李德康,包括本人先後在區內成立多個居民組織,通過培養及維繫區內群眾小領袖,整合基層群眾力量。最後,我們在八八至九七年先後進入議會建制,服務市民,會務發展由此開拓出另一番新天地。
有了自己的議員參與,會務拓展工作明顯較前暢順,加上回歸前政治大氣候有所改變,有關政府部門及其他社區團體對我會開始重視,並逐步建立互信、合作的良好基礎,使我會「轉型」成功尋找了正確的路向。踏入九十年代中是東九龍飛躍發展的開始,除不斷擴闊服務範疇,提升服務水平外,更積極關心及參與社會事務。在多位前輩的傳授、幫助及帶領下,加上超過百位的地區幹事努力苦幹,東九龍居民委員會在地區上已分別成立超過二十個不同類型的團體,包括東九龍青年社、婦女會等,會員人數接近三萬。在開拓創新及薪火相傳的精神下,較年青新一代的社區幹事通過鍛鍊逐步成長,使我會能夠屹立社區、持續發展,成為黃大仙區會員人數最多及有一定影響力的地區團體。
會方培育.終生獲益
八十年代中期,本會一方面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另方面大力擴徵會員、培育社區幹事,以配合會務的持續發展,而我正是會方培育的眾多受益者之一,包括選任我為執行委員會副主席、並在89至91年獲安排修讀香港大學校外課程(社會科學)、90年更選為執委會主席、及後獲新華社聘任為香港地區事務顧問(區顧)及獲選為推選首屆特區政府及行政長官的推選委員會委員等,都是得助於東九龍的信任和推薦;1997年1月5日,黃大仙區議會為新蒲崗選區進行補選,我首次由選舉的幕後走到台前,在會方的強力支持下順利勝出,讓我成為香港回歸前最後一位經選舉產生的「愛國愛港」民選區議員,輾轉至今的十年議會生涯,使我步入人生另一個精彩旅程,讓我接觸和認識了很多新事物、新事情,更重要是能有機會廣結各階層人士,大大拓闊了我的視野及人生觀,這十年的議會生涯使我的人生履歷填寫得更加充實完美。
回顧我在”東九龍”三十年歷程中,由最初擔任「地區事務工作人員」開始,東九龍不斷給予我機會信任及支持,以至1990年當選主席,歷任達17年,及後並獲選為區議員。於我而言,確是無怨無悔,我將會銘記在心。在創會金禧年,有幸獲選任為新一屆會長,在此再一次感謝東九龍的厚愛,並深信在新一屆執行委員會主席的領導下,東九龍居民委員會的發展定必更上一層樓。
2007年6月